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苏州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配套区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提质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223”工作格局,即“用好两项机制、着眼两件大事、抓牢三个关键”。
一、用好两项机制
(一)“一把手抓创新”机制
1.突出“功能配套区”规划引领。以《张家港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配套区行动方案》为抓手,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张家港路径,进一步完善横向“1+1+8+N”、纵向“8×10”的网状创新体系,靶向汇聚创新力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推动市委科技委走深走实,将功能配套区作为科技委会议常设议题,推动“功能配套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任务落地见效。
(二)“创新格次赋分”机制
2.加强“格次赋分”系统赋能。开拓“县域创新格次赋分系统”应用场景,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逐步将科技业务模块全方位嵌入系统,深化对各类创新主体乃至张家港创新发展的评价,赋能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激发科技金融活力,打造集“服务、交流、分析、共享”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二、着眼两件大事
(一)科技创新央地协同
3.探索科技创新央地协同路径。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要求,先行先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张家港路径,聚焦绿色减碳材料和先进金属材料等优势领域,积极对接南工大国重、苏州实验室,做大做强张家港基地,依托本土龙头企业,增补匹配市外高校、企业等优势力量,建立推动卡脖子技术从突破、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实效路径,进一步打通央地协同渠道。
(二)高能级平台建设
4.积极融入全国创新平台体系。锚定“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要求,立足我市区位、产业、政策优势,对照《张家港市“8×10”产业科技创新资源一览表》,靶向加强与国内头部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在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领域,探索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同时,推动我市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家港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与苏州实验室开展深入合作,加快沙钢集团省重点实验室重组。
5.全面优化创新平台矩阵。提速建设中科纳米、张家港ICC、氢能中心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南工大张家港产业学院搬迁、落地;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速飞翔医药产业园创新中心建设。
三、抓牢三个关键
(一)科技型企业培育